或许因为做了多年HR的原因,我一直觉得,劳动合同法是对公司相当“不友好”的一部法律了。
所以,不仅自己小心翼翼,每次发现老板或者其它部门管理者有无视劳动合同法的苗头,瞬间秒变义务普法宣传员,把他们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然而,最近一连串发生的登上热搜的新闻,让我惊异于怎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老板和管理者“如此无知,但却那么自信”?
01一些小公司老板和管理者对劳动合同法的无知超出想象
2020年1月6日,上海某物业公司员工因父亲生病向公司请假8天,上级领导未批,该员工只好中途返回,但在返回的途中,听说父亲去世,就又改道回家。
等1月14日,这名员工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再次返回公司时,等待他的是一纸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旷工已经超过3天,按照公司的考勤管理制度,可以做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我认真地看了法院的判决书,发现这家公司的冷酷还远不止于此:
开除该名员工后,员工提出仲裁,仲裁结果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求赔偿7万多元,公司不服,提起诉讼,一审判决支持了仲裁的决定,公司仍然不服,又提起上诉,仍然败诉。
正常情况下,无论是情理还是法理,发现自己都站不住脚的时候,但凡有些良知的,都会自己反思并意识到错误。
但从这家公司的表现来看,并无此迹象。
这才是公司真正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且无可救药的地方。
成都姑娘小柳,尚在试用期,提前30天跟直属领导提离职,领导同意。
结果30天结束办理离职手续时,却被告知离职申请没被批准,原定离职到期日之后未到公司上班,视为旷工,不仅一个多月的工资给扣下未发,还要求支付继任岗位人员的试岗费用。
且不说试用期离职,提前3天即可,我真是觉得这姑娘应该找本劳动合同法,把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条款里的“通知用人单位”的“通知”两个字标红给领导看,另外再带本新华字典,给领导解释一下什么叫“通知”。
02为什么大公司里,员工不容易遭遇类似事件
作为一个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的职场号,吃完瓜,对无良老板和领导同仇敌忾一番是不够的。
我们还得来看,通过别人的教训,能够获得什么启示。这才是聪明人正确的吃瓜姿势。
要说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求职找工作时,能进大一点的知名公司,尽量进大的知名公司。
如果不能,那也需要尽量了解将要入职的公司主要的管理风格如何,对那些用一大堆好听的大词来掩饰对员工一毛不拔本质的公司,一开始就要敬而远之。
我们分别来看。
先来说一说为什么知名大公司的员工一般不会遭遇类似事件。
1、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是知名大公司特别在乎的事
品牌是一把双刃剑,为公司带来更多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会让公司暴露在更多人的注意力之下,如果有负面消息产生,会迅速发酵并传播,这是公司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正因如此,公司会主动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即便发生了分歧和劳动纠纷,也会选择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再去跟员工就分歧进行进一步沟通和协商。
2、大公司有经济实力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关怀
如果说前面第一项是属于知名大公司的意愿和动机的话,那么知名大公司有更好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让它能够对员工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而不用事事、处处都要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能力。
对个人来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套用在公司和企业上,其实也基本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你基本上不会看到一家特别大特别知名的公司,在员工的各项福利和待遇上会特别寒碜。
3、大公司会有配套的管理机制来维护普通员工的正当权益
第一,知名大公司会有专门的法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关系管理分部等来专门处理相关事项,从业人员的专业度也会比较高,非常清楚员工有哪些合法权益;
第二,知名大公司对各部门管理者也会有更强的约束机制,管理者也需要主动学习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跟下属沟通的基本技巧,否则可能会遭遇投诉、处罚。
03求职选择中小型公司,如何识别那些更倾向人性化管理的公司
其实,也有非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公司,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做得要远远超出很多知名大公司。
比如苏州有一个德胜洋楼,它的企业文化非常独特,崇尚君子文化:“靠近君子,远离小人”,认为制度只对君子有效。
在具体的规定上,有很多跟普通公司做法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允许员工请长假去其它公司闯荡,最长3年,保留工职和工龄;不打卡、可以随时调休;带病工作不仅不会受到表扬还可能受到处罚等等。
在找工作时,如何识别一些中小型公司是不是够人性化呢?
1、看公司对外宣传的企业文化
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一样的实在,先看公司能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方便,而不是一上来就规定员工应该为公司做什么。
比如前面提到的德胜洋楼,比如网飞,都是实实在在落实到规章制度和行为上的规定,而且很多是对公司的要求,比如员工不用打卡、可以自由休假、报销不用找领导签字等等。
而那些不好的公司,总是会宣传你要有奉献精神、你要敬业、你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努力干活不求回报……
2、看公司所在行业
相对来说,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里,因为人工成本相对高,公司在管理上就会特别注重人力成本的控制,并且会有一个个案没处理好、之后的员工都会效仿的担忧,因此就会比较容易出现不近情理、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还损害员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3、看离职员工及在职员工的评价
虽然一般来说,会选择在公开渠道评价老东家的员工,一般都是有矛盾或者很大不满后给出的负面评价,但就像购物时参考负面评价是为了看看有没有自己特别不能接受的缺点一样,根据别人的描述,我们大概可以理解这家公司整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风格,从而做出自己的决定。
当我们练就了自己的火眼金睛,就不怕江湖职场上的暗礁涌动。